《思考致富》第 2 章 渴望:所有成就的起點

邁向財富的第一步

超過三十年前,當愛德溫·C·巴恩斯(Edwin C. Barnes)從貨運列車上走下來,來到新澤西州的奧蘭治時,他看起來可能像個流浪漢,但他的思維卻如同國王一般!

當他從鐵路軌道走向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A. Edison)的辦公室時,他的思緒在運轉。他想像自己站在愛迪生面前,聽見自己向愛迪生先生請求,給予他一個機會去實現他生命中唯一的燃燒熱情——成為這位偉大發明家的商業夥伴的強烈渴望

巴恩斯的渴望不是一種希望!它不是一個願望!而是一種強烈、澎湃的渴望,凌駕於一切之上。這個渴望是明確的。

當他走向愛迪生時,這個渴望並不是全新的。這已經是巴恩斯長期以來的主導渴望。在一開始,當這個渴望首次出現在他的心中時,可能只是一個願望,甚至可能僅僅是一個想法。但當他帶著這個渴望站在愛迪生面前時,這絕不僅僅是一個願望。

幾年後,愛德溫·C·巴恩斯再次站在愛迪生面前,就在他第一次見到這位發明家的同一間辦公室裡。這一次,他的渴望已經變成了現實。他真的與愛迪生合作經商了。他生命中的主導夢想已經成真。

如今,認識巴恩斯的人羨慕他,因為他得到了人生所賜予的「機會」。他們只看到他成功的輝煌時刻,卻從未花時間探究他成功的原因。

巴恩斯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選擇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將所有的能量、意志力、努力和一切都投放到這個目標之上。他並沒有在剛抵達的那一天就成為愛迪生的合夥人。他甘心從最卑微的工作開始,只要這份工作能讓他向他珍視的目標邁進哪怕一步。他等待了五年,才迎來他夢寐以求的機會。在這五年間,沒有人向他承諾過任何成功的希望或可能性。對於其他人來說,他看起來只不過是愛迪生事業機器中的一顆齒輪,但在他自己的心中,從他第一天開始工作起,他每時每刻都把自己視為愛迪生的合夥人。

這是一個明確渴望力量的非凡例證。巴恩斯實現了他的目標,因為他想成為愛迪生先生的商業夥伴,這個願望遠超他對其他事物的渴望。他設計了一個計劃來實現這一目的,並且他斷絕了所有退路。他始終堅守他的渴望,直到它成為他生命中的主導熱情,最終成為事實。

當他前往奧蘭治時,他並沒有對自己說:「我會試著說服愛迪生給我一份工作。」相反,他說:「我要見愛迪生,並告訴他,我來是為了與他一起經商。」

他並沒有說:「我會在那裡工作幾個月,如果沒有得到鼓勵,我就辭職去找其他工作。」他說:「我會從任何地方開始。我會做任何愛迪生告訴我做的事,但最終,我會成為他的合夥人。」

他並沒有說:「如果我在愛迪生的公司中得不到我想要的,我會留意其他機會。」他說:「這個世界上我只有一件事是堅定要得到的,那就是與湯瑪斯·愛迪生的商業合作。我會斷絕所有退路,把我的整個未來押在我實現目標的能力上。」

他給自己留不下任何退路。他必須成功,否則就毀滅!

這就是巴恩斯成功故事的全部內容!

很久以前,一位偉大的戰士面對一種情況,這使得他必須做出一個保證戰場成功的決定。他準備帶領他的軍隊對抗一個強大的敵人,而敵人的軍力數量遠超他的部隊。他將士兵裝載到船上,航行到敵人的國土,卸下士兵和裝備,然後下令燒毀所有載他們來的船。在第一次戰鬥之前,他對士兵們說:「你們看到那些燃燒的船隻,這意味著我們如果不勝利,就無法活著離開這片土地!我們現在別無選擇——要麼勝利,要麼毀滅!」他們最終贏得了勝利。

每一個在任何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必須有勇氣燒掉他的船隻,切斷所有退路。只有這樣,人才能確保自己處於一種被稱為燃燒渴望的心態中,而這種心態是成功的關鍵。

芝加哥大火過後的第二天早晨,一群商人站在州街上,看著他們店鋪遺址上冒煙的殘骸。他們進行了一次會議,決定是否嘗試重建,還是離開芝加哥,去更有前途的地區重新開始。他們做出了決定——除了其中一人之外,其他人都決定離開芝加哥。

那位決定留下來並重建的商人,指著他店鋪的殘骸,說道:「各位先生,就在這個地方,我將建造世界上最偉大的商店,無論它會燒毀多少次。」

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這家商店被建造了起來,至今仍然矗立在那裡,作為燃燒渴望這種心態力量的巨大見證。對馬歇爾·菲爾德(Marshal Field)來說,最簡單的做法,便是和其他商人一樣。在困境重重、未來黯淡之時,他們選擇放棄,去更容易的地方謀生。

仔細觀察馬歇爾·菲爾德與其他商人之間的差異,因為這種差異同樣將愛德溫·C·巴恩斯與數以千計在愛迪生公司工作的其他年輕人區分開來。這種差異也幾乎區分了所有成功者與失敗者。

每一個達到理解金錢意義年齡的人,都會渴望擁有金錢。然而,僅僅渴望並不能帶來財富。只有以一種成為痴迷的心態渴望財富,然後設計出獲取財富的明確方法和手段,並以不認可失敗的毅力支持這些計劃,才能帶來財富。

將渴望財富轉化為財富實體的過程,由六個明確、實際的步驟組成,即:

第一步:在你的心中確定你想要的金錢具體數額。僅僅說「我想要很多錢」是不夠的。
首先,要明確金額。(關於明確性的心理學理由,將在後續章節中描述。)

第二步:明確你打算為所渴望的金錢付出什麼作為交換。(世上不存在「無代價的收穫」這種事實。)

第三步:確定一個具體的日期,你計劃在那時擁有所渴望的金錢。

第四步:制定一個明確的計劃來實現你的渴望,並立即開始實行這個計劃,不管你是否已準備好。

第五步:寫下一份清楚且簡明的聲明,描述你打算獲得的金錢數額,確定其獲得的時間期限,說明你打算為這筆錢付出什麼作為交換,並清晰描述你計劃如何積累這筆錢的方式。

第六步:每天兩次,大聲朗讀你所寫的聲明,一次在晚上就寢前,另一次在早晨起床後。當你朗讀時,要想像自己已經擁有了這筆錢,並感受、相信這一事實。

嚴格遵循這六個步驟的指導至關重要。尤其是第六段中的指導,你必須觀察並執行。你可能會抱怨,在實際擁有金錢之前,讓自己「看見自己擁有金錢」是不可能的。但這正是燃燒渴望可以幫助你的地方。如果你真正渴望金錢到達一種痴迷的程度,你將不難說服自己,你最終會獲得它。目標是渴望金錢,並且下定決心要獲得它,直到你說服自己你一定會擁有它。

只有那些變得「對金錢有意識」的人,才能積累巨大的財富。「金錢意識」的意思是,思想被對金錢的渴望深深浸透,以至於一個人能看到自己已經擁有它的樣子。

對於那些未經訓練、不熟悉人類思維運作原理的人,這些指導可能顯得不切實際。對於所有未能認識到這六個步驟的正確性的人,了解這些信息來源於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可能會有所幫助。卡內基起初只是鋼鐵廠的一名普通工人,但儘管起點卑微,他運用這些原則,使他積累了一百多億美元的財富。

進一步說明,這六個步驟也得到了已故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A. Edison)的仔細審查,並被他認可為不僅是積累金錢所必需的步驟,也是實現任何明確目標所必需的步驟。

這些步驟不需要「辛苦的勞動」。它們不需要犧牲。它們也不需要讓一個人變得荒謬或輕信。執行它們不需要大量的教育。然而,成功應用這六個步驟需要足夠的想像力,使一個人能夠看見並理解,金錢的積累不能依賴於偶然、好運或運氣。一個人必須意識到,所有積累巨大財富的人,首先都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夢想、希望、渴望和計劃,才最終獲得了金錢。

你也應該在此清楚地認識到,除非你能讓自己達到對金錢的燃燒渴望,並真正相信自己會擁有它,否則你永遠無法擁有大量的財富。

你還應該知道,從文明的黎明到現在的每一位偉大的領袖,都曾是一位夢想家。

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有潛力的力量,因為它的創始者是一位熱情的夢想家,擁有能夠在精神和心靈的形式中看見現實的視野與想像力,甚至在這些現實尚未轉化為物質形態之前。

如果你無法在你的想像中看到巨大的財富,你就永遠不會在你的銀行餘額中看到它。在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比現在更大的機會供實用的夢想家來實現理想。六年的經濟崩潰已經使所有人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一場新的競賽即將展開,這場競賽的獎品是接下來十年內將被積累的巨大財富。

競賽的規則已經改變,因為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改變了的世界中,這個世界明確地有利於那些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因恐懼而無法增長和發展的群眾。

我們這些參與財富競賽的人,應該感到鼓舞,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要求新想法、新方式、新領導者、新發明、新的教學方法、新的營銷方式、新的書籍、新的文學作品、新的廣播節目以及新的電影概念的世界裡。

在所有這些對新事物和更好事物的需求背後,有一個必備的素質,那就是目標明確性——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對擁有它的燃燒渴望

經濟大蕭條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這個改變了的世界需要那些能夠並願意將他們的夢想付諸行動的實用夢想家。實用的夢想家過去一直是,也將永遠是文明的設計師。

我們這些渴望積累財富的人應該記住,世界真正的領袖始終是那些駕馭並實用地利用無形、未被發掘的機會力量的人,並將這些力量(或思想的衝動)轉化為摩天大樓、城市、工廠、飛機、汽車,以及讓生活更美好的各種便利。

寬容和開放的心態是當今夢想家的實用必需品。那些害怕新思想的人在一開始就注定失敗。從未有過比現在更有利於開拓者的時代。誠然,如「篷車時代」那樣的狂野西部已經不復存在,但有著一個廣大的商業、金融和工業世界等待著被重新塑造和引導至更好的方向。

在計劃獲得你那份財富時,別讓任何人影響你去輕視夢想家。要在這個改變了的世界裡贏得大的成果,你必須抓住過去偉大開拓者的精神,正是他們的夢想為文明帶來了所有有價值的事物。這種精神是我們國家的生命之血——是你和我開發並展示我們才能的機會。

讓我們不要忘記,哥倫布曾夢想著一個未知的世界,並賭上了他的生命來證明這樣一個世界的存在,最終他發現了它!

哥白尼(Copernicus),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夢想著多重世界,並揭示了它們的存在!在他取得成功後,沒有人指責他「不切實際」。相反,全世界在他的神殿前膜拜,再次證明了「成功無需道歉,失敗不容藉口。

如果你想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並且你相信它,那麼就勇往直前去做吧!實現你的夢想,不用在意「他們」的說辭,即使你遇到了暫時的挫敗,因為「他們」可能不知道每一次失敗都帶著相等成功的種子

亨利·福特(Henry Ford),一位貧窮且未受教育的人,夢想著一輛無馬車,並用自己擁有的工具著手實現夢想,沒有等待機會來眷顧他。如今,他的夢想成果遍布全球。他推動了比歷史上任何人更多的車輪運行,因為他敢於支持自己的夢想。

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夢想著一盞能用電力驅動的燈,從他所在的位置開始實現他的夢想,儘管經歷了超過一萬次的失敗,他仍然堅守他的夢想,直到將它變為現實。實用的夢想家絕不放棄!

威廉夢想著一個雪茄連鎖店,他將夢想付諸行動,如今美國聯合雪茄商店佔據了美國最好的商業角落。

林肯(Abraham Lincoln)夢想著為黑人奴隸帶來自由,他將夢想付諸行動,雖然他未能完全親眼見到南北統一,但他的夢想最終成為現實。

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夢想著一台能飛上天空的機器,現在,全世界都能看到他們夢想的有力證明。

馬可尼(Marconi)夢想著一個能駕馭乙太無形力量的系統。他的夢想沒有白費,今天,每一部無線電和收音機都證明了他的成功。不僅如此,馬可尼的夢想讓最簡陋的小屋與最華麗的莊園比鄰而居。它讓全世界的人們成為鄰居,並賦予美國總統一種可以隨時向全國人民講話的媒介。

值得一提的是,當馬可尼宣布他發現了一個原理,可以在無需電線或其他直接物理通信手段的情況下傳遞訊息時,他的「朋友」甚至將他送往精神病院進行檢查。今天的夢想家境況更好,因為世界已經習慣於新發現,並且表現出願意獎勵那些帶給世界新想法的夢想家。

「每一項偉大的成就,最初僅僅是個夢想,並且一度只是夢想。」
「橡樹沉睡於橡果中,鳥兒等待於蛋中,在靈魂最高的視野中,一個甦醒的天使在攪動。夢想是現實的幼苗。」

醒來,站起來,為自己發聲吧,世界上的夢想家們!你的星星正在冉冉上升。世界經濟大蕭條帶來了你一直在等待的機會,它教會了人們謙遜、寬容和開放的心態。

這個世界充滿了大量的機會,是過去的夢想家從未認識到的。

燃燒的渴望去「成為」和「行動」,是夢想家必須起步的起點。夢想不會源於冷漠、懶惰或缺乏野心。

世界不再嘲笑夢想家,也不再稱他為不切實際。如果你認為仍是如此,那就到田納西州走一趟,看看一位夢想家總統如何駕馭並利用美國偉大的水力資源。二十年前,這樣的夢想看起來就像瘋狂。

你可能經歷了失望,在經濟大蕭條中遭遇挫敗,感覺內心的偉大力量被壓得流血。鼓起勇氣吧,因為這些經歷已經鍛造了你的精神金屬——它們是無與倫比的資產。

還要記住,所有在生活中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糟糕的起點,並經歷過許多令人心碎的掙扎,才最終「抵達」。那些成功者生命中的轉折點,通常出現在某個危機時刻,通過這些危機,他們接觸到了他們的「另一個自我」。

約翰·班揚(John Bunyan)在被囚禁且因宗教觀點遭受嚴厲懲罰後,寫下了《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這是所有英國文學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歐·亨利(O. Henry)在經歷了巨大不幸,被囚禁於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監獄牢房後,發現了沉睡在他大腦中的天才。他因不幸被迫與他的「另一個自我」相遇,並使用他的想像力,發現自己是一位偉大的作家,而非一個可憐的罪犯或棄兒。人生的道路是奇特而多樣的,而無限智慧的方式更是奇妙,它常常迫使人們經歷各種懲罰,最終發現自己的頭腦,以及通過想像力創造有用想法的能力。

愛迪生(Edison),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和科學家,曾是一名「流浪」電報操作員。他無數次失敗,直到他最終發現了沉睡在他大腦中的天才。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最初是靠在擦亮罐子上貼標籤謀生的。他第一次戀愛的悲劇觸及了他靈魂的深處,並使他成為世界上真正偉大的作家之一。那場悲劇首先催生了《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接著是一連串其他作品,這些作品讓所有讀過的人受益,並使這個世界更加豐富和美好。

戀愛失敗通常會將男人逼向酗酒,將女人推向毀滅,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從未學會如何將自己最強烈的情感轉化為建設性的夢想。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在出生不久後就失去了聽力、視力和說話能力。儘管遭遇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她的名字仍在偉大的歷史頁面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她的一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沒有人會被擊敗,除非他接受失敗為現實。

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是一個不識字的鄉村少年,他飽受貧困之苦,還成了一個酒鬼。然而,他用詩歌為美麗的思想穿上華麗的衣裳,拔掉了一根刺,種下了一朵玫瑰,讓這個世界因他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布克·T·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出生於奴隸制時代,因種族和膚色而受到限制。然而,由於他始終寬容,對所有主題都抱持開放的心態,並且是一位夢想家,他對整個種族留下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貝多芬(Beethoven)失聰,彌爾頓(Milton)失明,但他們的名字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長存,因為他們曾夢想,並將他們的夢想轉化為有組織的思想。

在進入下一章之前,重新點燃你心中希望、信念、勇氣和寬容的火焰。如果你擁有這些心態,並熟悉所描述的原則,當你準備好時,所有你需要的一切都會來到你身邊。讓愛默生用這段話來表達這個想法:

「每一個諺語、每一本書、每一句話語,都將透過筆直或曲折的途徑,回到你身邊,為你帶來幫助與安慰。每一位朋友,並非由你任性的意志所渴望,而是因你內心偉大而溫柔的靈魂所召喚,將擁抱你。」

渴望某件事與準備好接受它之間存在差異。一個人只有在相信自己能夠獲得某件事時,才準備好去接受它。心態必須是信念,而非僅僅是希望或願望。開放的心態是信念的必要條件。封閉的心態無法激發信念、勇氣和信心。

記住,無論是在生活中瞄準高遠目標、追求豐富與繁榮,還是接受痛苦與貧困,所需的努力並無不同。一位偉大的詩人通過這些詩句正確地表達了這一普遍的真理:

「我向生命討要一便士,生命再也不願多給,
無論我在夜晚如何乞求,當我數著稀少的儲藏時。」

「因為生命是一位公正的雇主,
它給予你所要求的一切,
但是一旦你決定了工資,
那麼,你就必須承擔這份任務。」

「我曾為微薄的工資而工作,
卻懊惱地發現,
無論我向生命要求多少工資,
生命都會樂意支付。」

渴望勝過大自然的設限

作為本章的完美結束,我想介紹一位我所認識過最非凡的人之一。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二十四年前,就在他出生的幾分鐘後。他降生於這個世界時,完全沒有耳朵的外形跡象。醫生在經過仔細檢查後承認,這個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是聾啞人。

我挑戰了醫生的意見。我有權這麼做,因為我是這個孩子的父親。我也做出了一個決定,並形成了一個觀點,但我只是在內心深處默默表達了這個觀點。我決定,我的兒子會聽到,也會說話。大自然可以給我一個沒有耳朵的孩子,但大自然不能讓我接受這種缺陷的現實。

在我的心中,我知道我的兒子會聽見,並能說話。怎麼做到?我確信一定有辦法,而且我知道我會找到它。我想起了不朽的愛默生的一句話:「整個事物的進程教會我們信念。我們只需服從。有一種指引屬於我們每個人,通過謙卑地傾聽,我們將聽到正確的話語。」

正確的話語是什麼?渴望!比任何事物更重要的是,我渴望我的兒子不要成為一個聾啞人。從這個渴望開始,我從未退縮過,哪怕一秒鐘也沒有。

多年之前,我曾寫下這樣一句話:「我們唯一的限制,是我們自己在心中設下的限制。」這是我第一次開始懷疑這句話是否真的成立。在我面前的床上躺著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沒有自然的聽覺設備。即使他能聽到,也能說話,他顯然在外觀上會被永久地毀容。這肯定是一種那個孩子自己在心中未曾設下的限制。

我能為此做些什麼?無論如何,我會找到一種方法,把我的燃燒渴望植入這個孩子的心靈,讓他找到將聲音傳遞到他的大腦的方法,而不需要耳朵的幫助。一旦這個孩子能夠配合,我會用燃燒的渴望去填滿他的心靈,直到大自然以她自己的方式,將這一願望轉化為物理現實。

所有這些想法都只存在於我的腦海中,我沒有對任何人說過。每天,我都重新承諾自己,絕不接受一個聾啞的兒子。

隨著他年齡增長,開始注意到周圍的事物時,我們發現他有些微的聽覺能力。當他到達通常孩子開始學說話的年齡時,他並沒有試圖說話,但我們從他的行為中可以看出,他能稍微聽到一些聲音。這正是我想要知道的!我深信,如果他能稍微聽到一些聲音,他就可能發展出更大的聽覺能力。然後,某件事發生了,讓我燃起了希望。這件事來自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來源。

我們買了一台留聲機。當這個孩子第一次聽到音樂時,他欣喜若狂,並立刻佔有了這台機器。他很快對某些唱片表現出了偏好,其中包括《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有一次,他重複播放這首曲子,持續了將近兩個小時,他站在留聲機前,把牙齒緊緊咬在機器外殼的邊緣上。我們當時並不明白這個他自己形成的習慣有什麼意義,直到多年後,我們才知道聲音的「骨傳導」原理。

在他開始佔有那台留聲機後不久,我發現,當我將嘴唇貼在他的乳突骨或大腦底部時,他能非常清楚地聽到我說話。這些發現讓我擁有了將燃燒渴望轉化為現實的必要手段,幫助我兒子發展聽力和語言能力。到了那時,他已經開始嘗試說一些簡單的單詞。雖然前景看起來仍然不容樂觀,但由信念支撐的渴望不認識「不可能」這個詞。

在確定他能清楚地聽到我的聲音後,我立刻開始將對聽說的渴望轉移到他的心靈。我很快發現這個孩子喜歡聽睡前故事,於是我著手創作一些設計用來培養他自信、想像力以及對聽說的強烈渴望的故事。

有一個特別的故事,我每次講述時都會賦予它一些新的、戲劇性的色彩。這個故事的目的是在他的心中植入這樣的想法:他的殘缺並不是劣勢,而是一種極其寶貴的資產。儘管我所閱讀的所有哲學都清楚地表明,每一種逆境都帶著等值優勢的種子,但我必須承認,我完全不知道這種殘缺如何能成為一種資產。然而,我繼續通過睡前故事來傳遞這種哲學,希望有一天,他能找到某種方法,讓他的殘疾為某些有用的目的服務。

理性告訴我,缺乏耳朵和自然聽覺設備是無法充分補償的。

然而,由信念支撐的渴望將理性推到一邊,激勵我繼續努力。

回顧這段經歷,我現在可以看到,我兒子對我的信念對這驚人的結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從未懷疑過我告訴他的任何事情。我說服他,他比他哥哥有明顯的優勢,這種優勢會以許多方式體現出來。例如,學校裡的老師會注意到他沒有耳朵,因為這一點,他們會特別關注他,並給予他非凡的善意。他們確實如此。他的母親通過拜訪老師並與他們協商,確保孩子得到必要的額外關注。

我還說服他,當他長大到可以賣報紙時(他的哥哥已經是一名報童),他將比他哥哥擁有更大的優勢,因為人們會因為看到他是一個聰明、勤奮的男孩,儘管沒有耳朵,會願意付更多錢購買他的報紙。

我們注意到,這孩子的聽力逐漸在改善。而且,他對自己的殘疾絲毫不覺得自卑。

大約在他七歲時,我們首次看到我們心智訓練的方法開始顯現成果。幾個月來,他一直懇求我們允許他賣報紙,但他的母親不同意,因為她擔心他的聽力問題使他單獨上街不安全。

最終,他自己採取了行動。一天下午,當家裡只剩下他和僕人時,他從廚房窗戶爬出去,溜到地面,開始自己行動。他向鄰居的鞋匠借了六美分作為啟動資金,買了報紙出售。他賣完了,又再投資,不斷重複,直到晚上。他算清帳目後,還清了向他的「銀行家」借的六美分,淨賺了四十二美分。當我們那天晚上回家時,我們發現他已經躺在床上睡著了,手裡緊緊攥著那筆錢。

他的母親打開了他的手,取出那些硬幣,然後哭了。天啊!為了兒子的第一次勝利而哭泣似乎是那麼不合時宜。而我的反應恰恰相反。我哈哈大笑,因為我知道,我努力在孩子的心中植入對自己的信心已經成功。

他的母親在這次商業冒險中,看到了這個小聾兒走上街頭,冒著生命危險去掙錢。而我看到的,則是一個勇敢、雄心勃勃、自立的小商人,因為他靠自己的主動性開始了生意,並且獲得了成功,他對自己的信心增加了一百倍。這筆交易令我滿意,因為我知道,他已經展現出了一種機智的特質,這種特質將伴隨他一生。

後來的事件證明了這一點。當他哥哥想要某樣東西時,他會躺在地板上,踢著腳尖,大聲哭鬧,直到得到它。而這個「小聾兒」想要某樣東西時,他會設計一個賺錢的計劃,然後自己買下它。他至今仍然遵循這個計劃!

的確,我自己的兒子教會了我,障礙可以被轉化為通往有價值目標的墊腳石,除非我們把它們接受為障礙,並用作藉口。

這個小聾兒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無法聽到老師的講課,除非老師近距離大聲喊叫。他並沒有去專為聾人設立的學校。我們不允許他學習手語。我們堅決讓他過正常人的生活,與普通孩子交往,儘管這讓我們與學校官員之間進行了許多激烈的爭辯,我們還是堅持了這一決定。

在高中時,他嘗試使用一種電子助聽器,但對他毫無幫助。我們相信,這是因為在他六歲時,芝加哥的J. Gordon Wilson醫生對他的一側頭部進行手術時發現,他根本沒有自然的聽覺設備。

十八年後,在他大學畢業的最後一週,一件事發生了,標誌著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看似偶然,他收到了另一種電子助聽器的試用裝置。由於對類似設備的失望,他起初不急著測試它。最終,他拿起設備,漫不經心地將它戴在頭上,連接上電池,結果,奇蹟發生了!他畢生對正常聽力的渴望變成了現實!他第一次像一個正常聽力的人一樣聽到了。

「上帝以祂奇妙的方式運作,創造祂的奇蹟。」

因為這個聽力設備帶來的改變世界,他欣喜若狂,衝到電話旁,給母親打了電話,清晰地聽到了她的聲音。第二天,他第一次在課堂上清楚地聽到了教授們的聲音!此前,他只能在近距離大聲喊叫時聽到。現在,他聽到了廣播,聽到了有聲電影。人生中,他第一次可以自由地與他人交談,而不需要別人大聲說話。

的確,他獲得了一個改變的世界。我們拒絕接受大自然的錯誤,通過持久的渴望,我們說服大自然通過唯一可行的手段糾正了這一錯誤。

渴望已經開始支付回報,但勝利尚未完全實現。這個男孩仍然需要找到一種明確且實際的方法,將他的殘疾轉化為等值的資產。

他幾乎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完成的事情的重要性,但他卻沉浸在剛剛發現的新世界的聲音中。他寫了一封信給助聽器的製造商,熱情地描述了他的經歷。他的信中有某些內容,也許並不在行文之中,而是在行文背後的某些東西,促使公司邀請他到紐約一趟。當他到達後,他被帶領參觀了工廠,並在與首席工程師交談時,告訴他關於他那改變世界的故事。就在那時,一個靈感、想法,或者說是一個啟發——隨你怎麼稱呼它——閃現在他的腦海中。正是這一思緒的衝動,將他的殘疾轉化為一項資產,註定在未來為數以千計的人帶來金錢和幸福的回報。

這一靈感的核心內容是:他想到,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向那些一生都未能受益於助聽設備的數百萬聾人講述他的「改變世界」的故事,他或許可以幫助他們。

就此,他當場決定將自己餘生奉獻於為聽障人士提供有益的服務。

他進行了一個月的深入研究,期間他分析了助聽設備製造商的整個營銷系統,並設計了與全世界的聽障人士進行交流的方式和手段,以分享他那剛剛發現的「改變世界」的故事。完成這項工作後,他將自己的發現寫成了一份兩年計劃。當他將計劃呈交給公司時,他立刻獲得了一個職位,目的是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抱負。

當他開始工作時,他萬萬沒有想到,他注定要為成千上萬的聾人帶來希望和實際的救助,這些人若非他的幫助,可能一輩子都將陷於聾啞的困境。

在他加入助聽器製造商不久後,他邀請我參加了一堂課,這是由他的公司開設的,目的是教聾啞人士聽和說。我從未聽說過這種形式的教育,因此,我帶著懷疑但充滿希望的態度參觀了這堂課,盼望我的時間不會完全浪費。在這裡,我看到了一場展示,讓我對喚醒並保持我兒子對正常聽覺的渴望的努力有了更大的認識。我看到聾啞人士通過應用我二十多年前為挽救我兒子免於聾啞症所使用的相同原則,正在學習聽和說。

因此,通過命運之輪的某種奇妙轉折,我的兒子布萊爾(Blair)和我被註定要幫助糾正尚未出生的人們的聾啞症,因為據我所知,我們是唯一活著的人,已經明確地證實,聾啞症可以被糾正到使受這種殘疾困擾的人恢復正常生活的程度。這件事已經為一個人實現了,它將為其他人實現。

我毫不懷疑,如果我和他的母親沒有以我們的方式塑造布萊爾的心靈,他一輩子都會是個聾啞人。在他出生時接生的醫生曾私下告訴我們,這孩子可能永遠無法聽或說。幾週前,著名的相關病例專家歐文·沃希斯(Dr. Irving Voorhees)徹底檢查了布萊爾,當他得知我的兒子現在聽力和說話能力有多好時,他感到震驚,並說他的檢查結果顯示,「理論上,這個孩子根本不可能聽到任何聲音。」但事實是,這孩子能聽見,儘管X光片顯示他的頭骨上完全沒有從耳朵通向大腦的通道。

當我在他的心靈中種下了聽和說以及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渴望時,一股奇特的力量也隨之而來,促使大自然成為架橋者,以某種連最尖端的醫學專家也無法解釋的方式,跨越了他的大腦與外界之間的無聲鴻溝。對我來說,去猜測大自然如何完成這個奇蹟是一種褻瀆。若我不告訴世界我在這段奇異經歷中扮演的微不足道的角色,那將是不可原諒的。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榮幸。我相信,並且有理由相信,對於那個以持久信念支撐渴望的人而言,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的確,燃燒的渴望有著將自己轉化為實體對應物的奇妙方式。布萊爾渴望正常的聽力,現在他擁有了!他出生時的殘疾可能輕而易舉地將一個缺乏明確渴望的人推向街頭,靠賣鉛筆和鐵杯乞討為生。而現在,這一殘疾卻有望成為他為數百萬聽障人士提供有益服務的媒介,同時也讓他餘生有一份足以養活自己的有價值的職業。

我在他孩童時期心中植入的那些小「善意謊言」,讓他相信他的缺陷將成為他可以利用的巨大資產,現在證明是正確的。的確,沒有任何事情是信念加上燃燒渴望無法使之成真的。這些特質是每個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在我與那些有個人問題的男女接觸的所有經歷中,沒有一個案例比這個更清楚地展示了渴望的力量。作者有時會犯錯,寫一些自己僅有淺薄或初步了解的主題。而我有幸親自通過我兒子的殘疾來驗證渴望的力量的真實性。或許這經驗的到來是天意,因為沒有人比他更適合作為渴望被測試時會發生什麼的典範。如果大自然會向渴望的意志屈服,那麼普通人能否阻擋燃燒的渴望就顯得荒謬了。

人類心靈的力量是奇異且無法估量的!我們尚不理解它如何使用周圍的每一個情境、每一個個體、每一個物理存在作為手段,將渴望轉化為實體對應物。也許科學會揭示這一秘密。我在我兒子心中種下了像正常人一樣聽和說的渴望,而這一渴望現在已成為現實。我還在他心中種下了將他最大的缺陷轉化為最大資產的渴望,而這一渴望也已經實現。達成這一驚人成果的運作方式並不難描述,它包括三個非常明確的事實:第一,我將對正常聽力的信念渴望融合在一起,並將其傳遞給我的兒子。第二,我通過持久、連續的努力,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向他傳遞我的渴望,持續多年。第三,他相信我

就在本章完成之際,我得知了舒曼-海因克夫人(Mme. Schuman-Heink)去世的消息。新聞報導中的一小段描述揭示了這位非凡歌唱家的巨大成功的關鍵。我引用這段文字,因為其中的關鍵正是渴望

在她的職業生涯早期,舒曼-海因克夫人曾拜訪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指導,請他測試她的嗓音。但他根本沒有測試。只看了這位笨拙又穿著樸素的女孩一眼,他毫不客氣地說:「有這樣的容貌,完全沒有個性,你怎麼能期待在歌劇界成功?親愛的孩子,放棄這個想法吧,買台縫紉機去工作吧。你永遠不可能成為歌手。

「永遠」是很長的時間!這位指導對歌唱技巧瞭若指掌,但他對渴望的力量卻所知甚少,特別是當渴望成為一種執念時。如果他對這股力量了解更多,他就不會犯下不給天才任何機會的錯誤。

我相信,這本書的訊息會傳達給那些在困境中掙扎的人,並提醒所有人,無論目標或目的為何,所有成就都始於對某種具體事物的強烈、燃燒的渴望

返回頂端